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4篇
  免费   538篇
  国内免费   998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521篇
地质学   2359篇
海洋学   274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34篇
自然地理   2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3 毫秒
991.
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性在2个水平分量上具有差异,采用平方和开方法分析了近断层脉冲地震动双向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和组合隔震结构的隔震层位移,并与近断层脉冲单向地震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若仅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大的分量或2个方向分量均存在明显速度脉冲,则产生的隔震层位移大于单向地震动;若仅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小的分量存在明...  相似文献   
992.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temporary motion and active deformation of South America plate and relative motion of Nazca-South America plate using space geodetic data. The South America plate is moving at average 14.5 mm/a with an azimuth of 15.2° and shrinking in the west-east at 10.9 mm/a. The geodetic deformations of sites with respect to the South America plate are in quite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stimated deformations from NNR-NUVEL1A, bu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South America regions is very large.  相似文献   
993.
Abstract

Soil erosion and eroded sediment are serious threats to sound land management.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quantifying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soil erosion features based on appropriate control measures that could be designated. Accordingly, this research was planned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 of potential sediment sources, i.e. sheet, rill and gully erosion, in Idelo watershed in Zanjan Province, Iran, using composite fingerprinting. Toward this aim, 16 geochemical and organic tracers were detected in sediment sources and sediment deposited at the outlet. The results of applying the composite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 with a relative error of 16%, showed that sheet, rill and gully sources contributed 56%, 44% and 0%, respectively, to sediment yield. It was also apparent from the results that the composite fingerprinting approach could be successfully utilized to assess the provenance of sediment deposited at the main outlet of the study watershed by soil erosion type.

Editor Z.W. Kundzewicz  相似文献   
994.
新疆地震活动分布区域广,主要分布在南北天山、西昆仑、阿尔泰、阿尔金山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衔接地带。各地震带地震活动水平不尽相同,其中南天山与北天山地震带以及帕米尔一西昆仑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水平较高,地震活动呈西强东弱的特点。自2011年以来新疆境内地震活动呈现出5级地震连发,6级地震活动频繁,且各地震带均有分布的特点。利用新疆历史地震目录,分析新疆境内各片区发生地震活动是否具有相关性,并从中获得各片区地震活动相关性的量度,以此可以将这些量度作为新疆境内各片区地震中长期预报的辅助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95.
安多地区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以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所夹的聂荣微陆块中新近发现的高压麻粒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变质作用等的较详细研究,确定其早期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等,后期发生了较强烈的退变质作用,出现大量角闪石和斜长石,并发育典型的"白眼圈"结构。利用相关的地质温压计估算其麻粒岩相变质峰期T=790~840℃,P=11~15kbar,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T=700~730℃,P=4.6kbar。它可能是燕山期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闭合过程的产物,也可能反映更早期的碰撞事件,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将对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或者重新认识青藏高原特别是冈底斯地块的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造山带纪录了板块汇聚的历史和碰撞造山的过程,因此,造山带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经久不衰的重要领域。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造山带是长期活动(300Ma)的复合造山带,活动域的宽度可超过1000km,并具有造山前的热结构,是大陆生长的最好见证。近10年来,全球造山带的研究已摆脱传统地质学和经典板块观念的束缚,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单一造山带向复合造山带研究转轨,由造山类型、造山作用向造山动力学研究聚焦。复合造山带长期活动的原因、大陆增生机制、造山带的流变学结构和造山热对造山作用的控制等已成为当前大陆复合造山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复合造山动力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造山带位于北中国板块与南中国板块之间,是中国大陆上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长5000km)构造带。中央造山带是经历了大致600Ma的活动历史,泥盆纪和三叠纪的两次碰撞造山以及白垩纪以来的陆内造山过程而构筑成的典型"复合造山带"。在全球复合造山带中,中国中央巨型造山带具有结构复杂性、活动长期性和非原地型,造山过程多期性以及造山带拼贴与大陆增生方式特殊性的特点,特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央超高压变质带及其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揭示了中央造山带的形成还经历了板块汇聚边界洋壳/陆壳深俯冲至100km以上的地幔深处的两次壮观地质事件,使中央造山带成为全球造山带中最为精彩和不可多得的典型,与青藏高原一样,被国内外地学家们誉为当今中国地学研究的"瑰宝"。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可以作为研究复合造山过程与复合造山动力学的重大地学问题的范例,重要的核心科学问题是: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的早古生代和三叠纪陆块汇聚、碰撞造山过程以及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周缘盆地互馈;两期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时空关系、形成条件和洋壳/陆壳的俯冲-深俯冲与折返动力学机制;揭示和探讨中国中央复合造山带的长期活动性,造山作用的多期性和叠置性,造山热结构以及复合造山过程;洋壳/陆壳深俯冲、复合造山与大陆增生理论的创新。此外,中央复合造山带的研究对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开拓、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含油气资源的战略前景以及现今南北中国的气候、环境、人文、地理、生态和灾害的制约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997.
南海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高分辨率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和体波层析成像技术,研究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及全球地幔三维速度结构时发现南海地区地幔存在深达2000km以上的巨型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结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相关标志,将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称为南海复蘑菇状地幔柱。本文在论述南海复蘑菇状地幔柱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基础上,将地幔柱划分为柱头、柱体、柱尾、幔枝和热点等部分,建立起地幔柱三维几何结构模型,探讨了复蘑菇状地幔柱在南海海盆扩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作用对南海演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分析了复合排渣钻进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工艺参数,介绍了在松软突出煤层中复合排渣钻进技术的配套设备和应用情况。实践表明,复合排渣钻进技术在松软突出煤层钻进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9.
吉建华 《探矿工程》2010,37(2):59-61
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基本特性,结合工程实例,说明夯实水泥土桩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施工工艺及应用效果,提出了施工中注意的问题,为在本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杜文义  李容 《探矿工程》2010,37(12):41-45
通过试验结果的对比,讨论了地基土含水量变化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建议采用"10 mm厚的水泥砂浆对整个试验场地进行封闭保护"来减低其影响。通过2个典型试验场地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按现行规范规定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能存在的问题;建议进行破坏性试验,先定极限荷载,然后再根据"先评价复合地基均匀性、再根据安全系数确定承载力"的原则确定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